五台山体育中心为江苏省体育局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位于南京市中心,占地220亩,拥有“六馆一场”。其有着70年历史,每年接待健身群众350万人次,举办各类活动超200场次。近年来,在公共服务、运营效能、体育消费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
以打造综合性体育服务平台为目标,集体育健身、赛事举办、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弘扬体育精神,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与城市发展融合。
1.实行场馆延时开放,提升场地使用效率。五台山下属“六馆一场”每天开放10小时以上,羽毛球馆每天开放18小时,16片场地全时段满场,通过分时段阶梯收费和低收费政策,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提升场地综合使用价值。
2.加大节假日惠民力度,助推假日经济。严格落实国家惠民开放政策,7个法定节假日低免开放,8月8日全民健身日全面免费开放,主动增加妇女节、青年节等“自选动作”惠民开放,既体现公益惠民,也助推消费惠民。
3.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提升市民满意度。推出“惠民十事”,完成户外篮球公园等设施改造,开展“快乐星期二”“五台山健身云讲堂”等便民举措,承办体育文化展,策划江苏体育文化展示活动,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文化。
1.丰富消费场景,打造自主品牌活动。打造“江苏五台山全民健身节”,开展少儿体能挑战赛、国民锻炼标准达标赛等活动,增加体育的社交与分享属性,2024年健身节40天体育本体收入近1300万元。
2.拉长消费链条,实现功能互补与双向引流。自营近20种运动项目,引进击剑、潜水等小众项目,活跃100余家商户,推出“健康生活圈,尽在五台山”专题活动,为健身爱好者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服务。
3.增强消费粘性,探索私域营销。通过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建立私域流量池,上线“五台山运动福利汇”,定期发放优惠群,开展秒杀、拼团等活动,提高服务效率,增强用户粘性。
1.丰富消费场景,打造自主品牌活动。打造“江苏五台山全民健身节”,开展少儿体能挑战赛、国民锻炼标准达标赛等活动,增加体育的社交与分享属性,2024年健身节40天体育本体收入近1300万元。
2.拉长消费链条,实现功能互补与双向引流。自营近20种运动项目,引进击剑、潜水等小众项目,活跃100余家商户,推出“健康生活圈,尽在五台山”专题活动,为健身爱好者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服务。
3.增强消费粘性,探索私域营销。通过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建立私域流量池,上线“五台山运动福利汇”,定期发放优惠群,开展秒杀、拼团等活动,提高服务效率,增强用户粘性。
1.加强内部管理,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实施综合目标管理,每年与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推行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打破部门壁垒和利益藩篱,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2.做好示范引领,提供经验与培训。依托“五台山”健身服务品牌,开展委托管理、品牌输出、咨询服务,举办全省大型体育场馆负责人培训班,为体育场馆人蓄能充电。
3.建设服务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起草发布《公共体育场馆低免开放服务规范》《游泳场馆服务规范》等10余项团体标准,编制发布《公共体育场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运行保障规范》省级地方标准。
1.社会效益显著提升,市民满意度提高。通过延时开放和节假日惠民政策,五台山场馆使用效率显著提升,市民满意度持续提高,体育文化活动和便民举措收获好评。
2.经济效益突破,收入结构优化。2024年健身节40天体育本体收入近1300万元,私域营销增强用户粘性,冠名业务成为场馆收入重要补充,实现公益性与市场化的良性循环。
3.赛事经济带动城市发展,提升品牌价值。CBA和中甲赛事落户五台山,场均观众数千人次,促进旅游、餐饮等产业发展,塑造五台山品牌价值,带动无形资产开发。
4.内部管理改革成效显著,干部队伍活力增强。通过综合目标管理和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打破部门壁垒,激活干部队伍活力,为场馆发展注入新动能。
5.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起草发布多项团体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为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提供规范化指导,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1.实行场馆延时开放,提升场地使用效率。通过分时段阶梯收费和低收费政策,满足不同群体需求,适用于公共体育场馆的资源优化。
2.加大节假日惠民力度,助推假日经济。通过法定节假日和“自选动作”惠民开放,既体现公益惠民,也助推消费惠民,适用于公共场馆的惠民服务推广。
3.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提升市民满意度。通过“惠民十事”和便民举措,提升市民满意度,适用于公共场馆的服务创新。
4.丰富消费场景,打造自主品牌活动。通过打造自主品牌活动,增加体育的社交与分享属性,适用于公共场馆的品牌建设与运营。
5.探索私域营销,增强用户粘性。通过建立私域流量池和线上会员集聚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增强用户粘性,适用于公共场馆的智能化服务升级。
6.推动产业融合,促进城市发展。利用大型活动瞬时人流,促进旅游、餐饮等产业发展,适用于公共场馆的赛事经济开发。熊猫体育如何提供售后保障 流程
7.加强内部管理,激发干部队伍活力。通过综合目标管理和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打破部门壁垒,适用于事业单位型体育场馆的内部管理改革。
8.建设服务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通过起草发布团体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为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提供规范化指导,适用于行业标准化建设。
下一期《中国体育场馆》正在编制筹备中,欢迎各会员单位踊跃投稿,共同开展行业研究工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