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熊猫体育的全球客服热线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站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对包括全民健身在内的体育领域若干重大关系和基本问题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推动我国全民健身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动能,是建成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石,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基础和保障。新时代背景下,全民健身工作如何更好发挥其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如何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向着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不断迈进?3月28日上午,全国政协召开第八次远程协商会,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协商交流,为助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体育场地设施是广大群众开展运动健身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硬件,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多措并举增加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全国体育场地数量从2013年的169.46万个增加到484.2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46平方米增长到3平方米,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公共体育场馆从1265个增加到3070个。
“但当前,群众身边健身场地数量不足、空间不够、可及性差的问题依然突出,全民健身项目化、常态化、生活化开展不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院长鲍明晓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勇在调研中也发现,全国各地社区内嵌套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多是“批发式、量贩式”,缺少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初级设施。有些市场化建设、运营的体育运动馆,聚焦特色运动项目设置了中高端专业设施,无形中提高了消费门槛。
“应推动在全国城乡社区兴建群众身边的运动健身中心,制定社区体育中心建设运营管理条例,明确建设标准和运营管理规范。同时,严控高标准、高投入的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并将这部分资金转为支持社区体育中心建设。”鲍明晓表示。
“可以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规划,用好城市金角银边,建设社区性、基础性免费户外球场等新的‘小而美’全民健身工程。”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周进强说。
“建议以运动项目为核心布局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一方面,控制新建千篇一律的传统运动设施;另一方面,对存量场地设施结合多元化的运动项目进行提升改造。在广泛布局公共的初级项目设施基础上,在同区域内通过改建老旧厂房等方式打造中高级体育综合体,形成公益类免费、普惠类低收费、商业化设施有机组合、分层消费的初级设施和中高级设施结合的体育生态圈。”张勇通过视频连线发言。
张勇同时强调了国有企业在体育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利用城市更新政策资金,在传统公园绿地中因地制宜增加项目化的入门级体育场地,支持国有企业把该类投入资金纳入整体项目成本,探索予以土地优惠、专项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等支持政策,实现配套设施的有效运营。
在全国人大代表、姚基金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姚明看来,群众体育赛事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涌现出的全国全民健身大赛、“村BA”、“村超”等一批品牌赛事展现出群众体育赛事的日益蓬勃。
“应大力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轮’驱动格局,加大群众体育赛事向市场和社会的开放力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激励社会各界捐助支持,培育特色赛事。”姚明表示。
智能穿戴设备、5G赛事直播、AI运动处方……近年来科技与体育的融合越来越深入,“智慧体育”也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多方面持续助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智”入体育领域,为构筑全民健康普惠生态圈注入强大动力。
身在上海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射击射箭运动中心主任陶璐娜通过视频连线,介绍了上海在“科技﹢体育”融合发展中的积极实践。
“近年来,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持续加强智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打造了一批运动促进健康的‘上海样本’。以‘智慧化﹢体育’、‘数字化﹢健身’、‘互联网﹢健康’为支撑,积极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探索建立智慧化、科学化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陶璐娜认为,数据驱动可以进一步优化公共体育设施供应,推动全民健身的“规模扩张”。因此,她建议利用城市运动热力图优化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按照人群结构对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分类规划,对运动高频区域的设施升级扩容,对体育场馆资源错峰配置,推动体育场馆设施从被动供给转向需求响应,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陶璐娜表示,数字科技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了数字体育的发展,有效拓展了传统健身所不具有的场景化体验,给群众带来了全新的沉浸式健身体验。而校园与社区有望成为数字体育普及的关键场景。
“建议尽快制定虚拟运动设备安全标准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出台政策鼓励体育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参与开发适配全民健身场景的虚拟运动设备,推动运动场景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陶璐娜说。
姚明强调了打造数字化赛事运营体系的重要性。“应加强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建立国家大数据平台,为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及所有相关参与方建立数字档案,提供数字画像,提高运营质量。”
委员和专家们还提出,探索全民健身和健康数据采集的公众参与机制,整合体育、医疗、医保等跨部门数据资源,构建统一标准的“全民健身和健康数据平台”,定向推动个性化健身方案,推动健身与健康融合发展。
大家纷纷表示,要继续加大科技在体育领域的投入和应用,不断创新和完善体育服务模式,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体育福利,共同迈向全民健康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议建立以综合性医院运动干预中心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触角的分级诊疗模式,制定运动干预学科建设标准和从业标准,建立运动干预从科研到应用的正向激励机制,强化运动促进健康的科普宣传,营造科学健身文化氛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厉彦虎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关注的是农民体育运动。在他看来,要想让农民身体更健康、生活更幸福,就要做好文体融合的文章。
“要做到文体融合发力,多推广如广场舞等休闲趣味性健身运动,在农村文化广场、农民书屋等一些文化阵地,补充完善适宜的健身器材。根据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实际,也可以考虑建设农民健身房。”王传喜通过视频连线表示。
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张光奇进一步提出了文体旅融合发展,认为要立足区域特色,深挖红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特色资源,打造单项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项目核心IP品牌,做到“一市一品”、“一县一特”,提升差异化竞争实力。
“同时,也要主动适应现代人群消费趋势,在回归体育本质、尊重体育精神基础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将文旅融合打造成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的新动力。”张光奇通过视频连线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世界跆拳道联盟裁判委员会主席祝林芳提到了体教深度融合问题。
“目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强度、深度和情感连接,体教融合仍‘浅尝辄止’,难以培养孩子终身运动习惯、塑造体育精神。建议系统设计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创新讲授方式,通过经典体育案例和冠军文化,培养孩子们敢拼搏、善合作、守规则、不怕苦等优秀品质,实现技能思想双体验,德育体育双收获。熊猫体育的全球客服热线”祝林芳表示。
营造全民参与健身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氛围也是委员和专家们关注的重点。身处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石春健通过视频连线发言,建议建立权威短视频科普平台,让权威健身科普知识不断触达百姓,不断激发百姓健身欲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傅若清提出鼓励精品创作、拓宽题材赛道、激发市场活力,更好发挥大众文艺的传播作用,让全民健身观念深入人心。
全民健身事业肩负着筑牢健康根基、凝聚奋进力量的时代使命。委员们表示,将继续围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协商议政,广泛汇聚共识,更好助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实落细。